权力、价值与体育:奥运会的政治隐喻 | 圆桌论坛第061期
回归生活的政治 · 圆桌论坛
第六十一期
权力、价值与体育:奥运会的政治隐喻
议题发布
作为全球关注的体育盛事,奥运会在共同的竞技中传递理解与公平的理念,始终致力于实现世界的团结、友谊与和平。然而,尽管现代奥运会的创始者坚持如此声称,但奥运自诞生伊始就与政治难以分割。在古希腊,强健体魄、为国而战是古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之一。在现代,观赛过程中产生的认同感通过奥运仪式得到强化,成为塑造国家身份和认同的重要途径,政府对奥运会的支持也构成了奥运会重要的政治取向和政治基础。但另一方面,奥运会也在政治博弈中不断被塑造,成为象征国际政治权力管制与争夺的场域。“抵制”“禁止参加”成为国家表明政治态度的经典手段,通过体育裁剪“政治盟友”将意识形态的选择融入到奥运赛场之中。
2020东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短短16天内,我们见证了微博上花样百出的奥运赛事热搜,可以说在这个夏天,看奥运已然成为一项全民活动。在热烈的观赛热潮中,“政治”的声音也是层出不穷。例如,针对中日两国选手在乒乓球混双和男子体操项目上的冠亚军之争引发的中国舆论热潮。对此,中国社交平台上的意见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权力的干预对奥林匹克运动原有的组织、功能和结构进行破坏性的解构,使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复杂化,破坏了奥林匹克精神。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奥运会与政治本就难以分割,由于其塑造国家认同、展示国家实力、振奋民族精神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的功能,已经构成了一种受政府支持的体育爱国主义。
本期论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相较于其他赛事,奥运会为何成为全民热衷的赛事?
2、奥运会被赋予了哪些政治性的因素?是如何被政治化的?奥运会被政治化后产生了哪些后果?
3、应如何正确看待奥运政治化?奥运会能够避免或者减少政治对其的干预吗?(请期待后续讨论)
嘉宾介绍
主持人:
刘桂海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教授
参与嘉宾:
易剑东
温州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教授
王润斌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教授
刘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
副教授
曹惠民
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程晓勇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副研究员
视点与争鸣
易剑东
理解奥运会应溯源到顾拜旦的伟大设想
实际上讨论奥运会政治化或者奥林匹克与政治的关系,有三个前提是要考虑的:
第一,古代奥运会为什么会延续1169年?现代奥运会为什么会复兴?顾拜旦做这个事儿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因为)政治,他(想)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甚至也是联合国的目标。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方式来实现政治,就是因为他看到体育具有的巨大魅力,看到跨国的体育竞赛相比于任何其他形态都更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我想,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至少现在在文本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奥运会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也有很多数据表明了这一点。比如,每届奥运会后都会做一次全球大范围的调研,五环标志的认同度乃至于美誉度都在全球前三,这实际上也证明了顾拜旦的理想可能在现代社会还依然保有其生命力。尽管现在奥运会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它还有足够的生命力。任何其他的世界活动依然不具有与奥运匹敌的文化魅力、社会价值,乃至高度的认同感,这肯定是奥运会发展到今天仍生生不息的重要魅力。它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国家间相互认同,已经成为了世界体育的领导者。
第三点可能就更为重要,那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建构的庞大的多元利益相关者体系。这个体系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状态,同时面临着太多的博弈与太大的风险。比如历史上斯巴达克对它的挑战,比如过去国际足联和国际篮联对它的施压,包括现在很多其他的相关组织,例如透明国际、民间的体育智库,还有一些学者对它的批判。
我认为顾拜旦的理想是非常高远的,我本人也非常敬佩。在一个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舞台,试图通过一个无意识形态区隔和矛盾冲突的方式,搭建一个尊重友谊、卓越的竞技舞台,让大家消弭歧视和偏见,包括政治、种族、意识形态、性别、经济背景、社会背景等等。实际上,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也是一个伟大的设计。所以对于政治化和不政治化的讨论,我觉得应该溯源到顾拜旦以及他伟大的天才设想。
王润斌
理解奥运会政治化的六个维度
其一,要辩证认识奥运会政治化的效果。奥运会受到政治影响的现象较为普遍。从效果来看,一方面要认识到政治化对奥运会的负面冲击,比如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隐射到奥运会赛场,就演变成“看得见硝烟”的战争,抵制行为几乎让奥运会走上穷途末路;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政治化提升了奥运会的影响力,体育爱国主义思想支撑着政府投入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制度建构与行为达成。
其二,要看到政治介入奥运会与国际奥委会政治中立原则之间的张力。奥运会本身作为宏大的社会事件与媒体奇观,能够构成政治力量介入并施加力量的天然场域,奥运会上的政治表达容易被放大和扩散;而就国际奥委会而言,本身是寻求政治中立的,这是组织创始以来的理想坚守,也是体育自治原则的延伸。
其三,要明确奥运会去政治化的态度与内在政治化设置的悖论。奥林匹克宪章强调奥运会是运动员之间的较量,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但是奥运会本身却蕴含朴素的和平国际主义理想,这是一种含蓄的政治表达。在制度安排上,奥运会要求以国家奥委会为单元进行参赛,并设置了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
其四,要区别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对奥运会影响的不同层次。国际政治的影响往往体现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政治见解通过本国奥运会代表队的行为表达出来,以及通过政治力量、媒体对抗表达出来;国内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往往表现为执政党通过举办奥运会赚取政治资本,反对党通过抵制奥运会来施加政治压力。
其五,要理清奥运会政治化的不同场域。奥运会政治化可以体现在思想层面、制度层面、组织层面、行为层面,甚至是器物层面。
其六,要单独研究奥运会所有权方-国际奥委会及奥林匹克组织体系内部的权力流转、执政思想及其与外部政治力量博弈中形成的规则、惯例与行为。
任慧涛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一般会倾向于将国际奥委会视为一个国际组织,会从其与不同国家体育协会或国际上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去认识。但正如润斌老师所言,国际奥委会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行为体,基本上管控了全球的体育公共事务。润斌老师刚才提到了“权力流转”这个词,我想请问一下这个权力是更加侧重国际奥委会的内部政治学吗?(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您刚才谈到了组织和组织之间的政治考量,比如说国际奥委会(IOC)与奥林匹克(IFS)之间,与作为奥运会所有权方的国家奥委会之间。那么在整个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和日本方面到底哪方享有更多的主导权,其实这个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理解。您刚才谈到的和我现在理解的是一样的,我现在关心的更多的是从组织内部权力的生成及其流转方式,当然也包括扩散、对抗等去理解这样的问题。
王润斌
刘柳
浅谈“奥运会政治化”
首先是奥运会为何会成为全民热衷的赛事?我个人也是奥运会的拥趸。奥运会吸引全民的非凡魅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赛事“诞生”之初就孕育广泛参与性。这不得不提到《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出的相关原则,其包含了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可以看出,参与原则放在首位。同时,这种参与具有国际性和包容性,即不论何种种族都可参与,超越地域界限,让全球人民团结、和平、欢聚地进行交流。我们知道奥运会在历史上有三次间断,都是因为战争。而正是因为赛事的举办,让人类换到另一种生存状态,不再是暴力的分野,不再因政治、经济、种族、文化的差异或歧视或欺凌或掠夺。而是平心静气的,通过竞技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赛事中安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间的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
二是拼搏进取的意志和体能极限的吸引力。奥运会是体育、教育与文化的结合体。而从这一本质可看出,其融合了体质与意志,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比如,苏炳添与体能的较劲儿,46岁的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不再为儿子出战,而单纯为自己的热爱出征,这一幕幕让人动容。这亦是意志与身体拼搏进取的表达。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凡身肉体亦是日月星辰,即便日常中,确实存在贪恋被窝的温暖,但在赛事中,比起这种贪恋,作为具有灵性的人类,我们更不舍一次又一次的攀登,更不舍直面生命的辽阔,这恰恰是奥运能成为全民热衷赛事的吸引力所在。
三是赛事萌发了审美的人伦之光和认知自由的畅快。学者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说过,审美教育是使人达到自由的途径,美亦孕育着善的潜在形态。审美主体从中发现人类认知的自由以及人伦的闪光。比如,女性举重选手的力量之美、汗水之美、肌肉之美,让我们从狭隘的柔弱瘦美的视角中跳脱了出来。不要小看这种审美的力量,因为这种视角的转换赋予了人类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化。又比如,这次东京奥运会的车手安娜·基森霍夫,她完全出于爱好,靠自己的“自由发挥”(自费、无团队、自行设计战术)抵达了其作为普通人因兴趣而不断探索的“彼岸”。这些都是奥运赛事带给我们的美妙,通过赛事,我们对生命、意志进行确认,这是最有力的赛事。
其次是奥运会被赋予了哪些政治性因素?如何被政治化?政治化后产生了哪些后果?奥运被赋予的政治性因素,可从“二三”视角来看,即一分为二从正向性因素与负面性因素来看,还可从个体-国家-国际的三维来看。比如,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对个体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精神。又比如,健康中国的战略,这是国家层面将人民的体魄、健康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进行交织。再比如奥运会的标志---五环,蓝黑红黄绿五种颜色的圆环,象征了亚欧非美澳各民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还比如奖牌是怀抱橄榄枝女神的金银铜牌,体现了国际友谊和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正向的政治性因素,亦是政治心理学关于人格政治、国家认同、民族主义等理论的具象体现。如,人格政治是个体在各种政治现象刺激中形成的心理构想(Construct)和图式(Schema),国家认同是一种同化效应(Assimilation Effect)的体现,民族主义则是基于共同的传承并延续共同的未来的命运共同体,进而形成系列的自尊维护等行为。负面性因素则主要体现在竞技的标签化,进而形成不公平以及更深层次的差别对待。竞技标签化是一种刻板的固化,比如,常有论调认为田径赛事亚洲人不占优势。或许确实存在一些生理的因素,然而比起客观的不可抗性,这种标签吊诡地违背了进取和奋斗的奥运精神。同时,这种客观的生理因素的标签化,常常被异化成种族的优劣和不平等性,进而在政治层面或明或暗形成了差别对待的映射。
这些因素,给奥运这场体育赛事带来了或积极或消极的效应和后果。例如,在正向维度上,呈现出体育和政治互动水平的进化,包括体育竞技水平、赛事种类与参与主体的多元及评判细则的优化。同时,全民健康的体魄确实能为国家综合实力挣得门面。正向效应还有很多,不仅仅是政治、外交层面的姿态和形象,在举办奥运会的全过程中,体育竞技的市场效益无需多言,也是非常可观的。然而,相对于积极性而言,或许其带来的消极性后果更应得到关注,例如,唯成绩论而服用兴奋剂导致的恶性竞争;又如,因有争议性的不公正的判决,导致非理性的民族精神的涌起等等。
由以上因素和效应后果可看出,这种政治化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概况来说,是将体育赛事的性质通过标志物、事件等进行“叙事”(Narrate),推动全民共同在场(Co-presesnce)进而形成信念陈述(Propositional Belief)。学者戈夫曼、吉登斯、赫格斯特兰德等在社会学领域均提出过相关理论。而这种情境的影响力,恰恰将奥运开幕式闭幕式的仪式性、民族特色性、认同的号召力等等这些具有政治性色彩的因子串联起来,形成了政治化融合的传导机制。这种政治化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述,应分两面三维来看,但个人认为较为理想的状态应是---力量与和美齐飞,理性与善性并存。
最后是如何正确看待奥运政治化?能够避免或减少政治对其的干预吗?奥运政治化的实质,其指向的是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目前,有三种较为典型的观点:1)无交互空间论---体育与政治在本质上互不相干,各自拥有自身的绝对空间;2)“无缝空间”论---体育与政治根本无法分开,它们紧密联结成“无缝之网”;3)相对空间论---体育与政治有区别但又存在内在的深刻关联。我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中肯,即承认了二者之间孕育着一种有机反馈机制。
这种有机反馈机制体现为体育与政治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细分为价值张力、权力张力与契约张力。价值张力是指体育与政治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吻合与背离。例如,“唯金牌论”与综合国力、体育职业化、全民健身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展现的价值倡导与异化扭曲。权力张力是指体育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关系。例如,对体育活动的组织、计划与规范等。契约张力是指体育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即体育本身作为一项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这是一种合理世俗视角下的功利价值,需要通过政治与体育的契约形式来实现(The Contract for Sports)。例如,体育的市场机制与效益性的体现。
所以,奥运的政治化现象,我认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是否能够避免或减少政治对其的干预,这个问题其实可翻译为大白话“彼此成就”。为什么这么说呢?完全自由的奥运、完全自由的体育就是好的吗?那什么又是完全的、真正的自由呢?在这些问题的铺成中,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思考,政治与体育之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以尽力消解恶性的冲突。那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探索:第一,体育政治空间需要一定的张力,这是互动活力的保障。例如,不断完善体育赛事性质的边界确定、体育主体的协商机制等;第二,在价值张力、权力张力与契约张力中应形成各自适度的“力道”。例如,提高体育主体的价值体现程度、权力张力中政治作用的得当性,契约权力中,体育与政治二者的委托代理角色的明确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等。第三,这三种张力应当是协调的。协调的张力才能突破体育与政治线性关系,保持体育的理性与政治的合法性。
刘桂海
刘柳老师提出了体育跟政治之间的张力问题。我之前参加欧洲体育科学学会,有人就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刘老师提出了“自由”的概念。托克维尔曾经写过,限制自由就是真正的自由。奥运会限制政治,实际上也是在拯救奥运会。如果奥运会彻底抛开国家和民族的问题,奥运会就没办法开了。我们限制政治,实际上也是在拯救政治。如何保持一定的张力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看乒乓球比赛时,有网友说到,没有看到奥运精神,倒是领会到了抗日精神。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抗日”精神,没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一点民族主义,实际上人们对奥运会的关心程度,以及奥运会自身的魅力都会消减。
民族主义也好,民族情绪也好,它应该是指,在这个赛事共同在场的人当中有一种共同的情感。那么这种共同的情感怎么去界定?比如说这次乒乓球比赛和体操比赛中存在一些评判的不公平,但这可能仅仅唤醒了中国和相关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观。其他国家是否会有这种民族情绪的共鸣呢?我觉得不一定。这种共鸣,可能是跳脱于民族情绪的。其他人可能仅仅是认为这种判决不公平,是从人类追求道德精神的角度去谈论的。所以这个问题回归其本源,它不仅仅说的是一种民族上的精神,也是这个赛事当中传递的公平正义、人伦道德、自由、公平,公正等等,也就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等一系列精神相交织的一个状态。
刘柳
易剑东
从这次我们本国呈现的一些网络舆论来看,我认为其中一部分是狭隘的、偏激的和无视事实和规则的。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关于代表团奖牌总数的计算。因为香港奥委会是独立的,中华台北奥委会是独立的,澳门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是没有户头的,我们把它们加在一块就不符合事实。奥运会不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而是运动员和团队之间的竞争。第二,钟天使和鲍珊菊挂主席像章的事情,也被我们解读成应该让国际奥委会同意,但这一说法违背了奥林匹克宪章第四十条、第五十条的基本规则。包括裁判的打分,实际上东道主确实会占优势,我们也曾经占过这个优势。在国际体操历史上,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锦赛都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个人以为,在尊重事实规则基础上,对自己民族的运动员选手表示尊敬,对其他人进行有克制的批评,我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是靠一种狭隘的情感,从自己的维度去攻击裁判,攻击赛事组委会,攻击单项协会,甚至攻击主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民族还远未成熟,如果在不了解奥运会规则的情况下去攻击的话,我们没法融入世界体育。在国际奥林匹克体系当中,我们永远只是拿金牌的工具而贡献不了价值观,贡献不了思想,贡献不了我们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以及我们在体育上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我们永远只能成为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永远无法参与修改规则,甚至完善规则,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肯定没有办法站到前列。所以我觉得无视规则和事实的、狭隘的、偏激的民族主义会害了我们。
延伸阅读
“马拉松热”背后的地方政府责任之考|圆桌论坛第057期
有没有一种病毒该叫「X国病毒」?| 圆桌论坛第046期
往期精彩回顾
【圆桌论坛】
数据出境(下)|数据出境(上)|马拉松热|特斯拉维权|学术评价|教育焦虑|性别气质|技术时代|女性主义|外卖骑手|应急管理|青少年科技|离婚冷静期|鲍毓明性侵案|疫情防控|线上教学|X国病毒|洋女婿事件|高材生中小学任教|疫情事件|医患关系|猪肉分期|加班文化|网络暴力|文科何用|再思“北大退档”|生活机遇|恶意举报|粉丝与偶像|垃圾分类|微信工作群|地名修改|数据保护|你为何如此焦虑|网络众筹|仁济医院424事件|流量操控公共舆论|煤改气|基因修饰|学术不端|教育公平|AI角色|再谈东北|文化产业监管|脱贫攻坚|生育风波|“指向弱者”的暴力|高考状元|国家与个人|人才新政|LGBT|高校X骚扰|知识付费|学生会|地域黑|网络审判|城市人口政策|“江歌案”|女士优先车厢|社区运转|共享单车
【学术争鸣】
政府创新|技术与监管(下)|技术与监管(上)|国家能力|实验政治学|应急管理
转载授权:圆桌论坛为政治学人推出的系列活动,以上为本次论坛全部线上活动纪实,文章为原创作品,任何纸质或网络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zzxrbjtd)。
嘉宾招募:欢迎海内外教师、博士生参与圆桌论坛的讨论,欢迎发送您的意愿和个人简介到zhengzhixueren@sina.com邮箱报名。
议题征集:如果有感兴趣的议题,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告诉我们~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负 责 人:吴玮莹
编 辑:岳 婷
初 审:林佳怡
终 审:大 兰、王 铮